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專家講座與藥用菇與經驗分享


泛談桑黃

  • 發佈日期:2012-05-06
  • 照片說明文字桑黃 (資料擷取自網路 僅供參考)

    是近些年來風行於東亞地區中、日、韓、台等地著名的藥用真菌,是硬質的多孔菌,分類上屬於真菌界(Fungi)、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刺革菌目(Hymenochaetales)、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桑黃據傳好生於桑樹,且呈硫黃色而得名。桑黃名稱最早見於《藥性論》,此書為公元7世紀初甄權所著。之後唐《新修本草》及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亦有記載。《本草綱目》把桑黃置於「菜部」,且說明菌硬質者為「臣」、「黃」,軟質者為「雞」、「娥」或「莪」、「鵝」,因此桑黃的「黃」可能指其顏色,也可能指其質地。「桑臣」、「桑黃菰」可能類似桑黃;「桑耳」、「樹雞」、「樹鵝」等可能是木耳類。桑黃的名稱起於一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國,其藥用價值的現代科學發現卻是近幾十年的事。古代中國把桑黃當作利尿、健胃、止瀉藥。日本江戶時代把產於長崎縣男女群島之女島,以及八丈島桑樹所長出的桑黃真菌採摘來當成漢方藥。女島桑黃形狀似瘤,故又名「女島瘤蕈」。日本稱桑黃為 “Meshimakobu”,韓國人稱桑黃為 “Sangwhang Mushroom”,而台灣的山區人家,則稱桑黃為「桑仔菇」。  

      1968年是桑黃研究的重要分水嶺。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所化學療法部的池川哲郎、千原無郎教授,以及東吳大學藥學部的柴田承二教授等人,進行抗癌劑的研究,將肉瘤180癌細胞移植到實驗老鼠,再將一些生長在木材上的菇蕈類的熱水萃取液注射到老鼠腹部,比較這些菇蕈類能夠抑制癌細胞增殖的效果。結果桑黃的腫瘤抑制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六點七,是受測的十多種菇蕈類中最高的。這項發現在日、韓引起了桑黃研究及開發的熱潮。

    韓國於1980年代起最早啟動桑黃的國家型研究計畫,1993年韓國政府許可桑黃成為抗癌醫藥品,而且開發了桑黃原料菌種「PL-2」及「PL-5」。之後,日本山梨縣的應用蕈類研究所則篩選出抗腫瘤及抗過敏活性最高的菌株「PL-8」。研究顯示桑黃PL-8的抗腫瘤及抗過敏等活性皆優於巴西蘑菇,而且較其他桑黃品系具有更強抗氧化作用。 (摘自吳聲華教授)
    桑黃的成份 : 桑黃的天然子實體內涵有強化人體免疫系統的成份,並能夠在人類及動物體內活化生理功能,其中包涵150KD的高分子類多醣體β-(1-3)D葡聚糖、β(1-6)D葡聚糖、蛋白質結構的酸性雜聚糖α-(1-4)、三帖類、腺苷、脂肪酸(C22及C24的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礦物質及氨基酸。

    桑黃簡介

    桑黃(Phellinus linteus)為一種寄生於闊葉樹上的多年生覃類,在分類上桑黃是屬於真菌界(Fungi)、擔子菌門(Basidiomycotina)、真正擔子菌綱(Hymenomycetidae)、平滑臥孔菌目(Aphyllophorales)、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火木層孔菌屬(Phellinus)、桑黃種(Phellinus linteus)
    桑黃是近幾年來開發的藥用真菌。具有利五臟、宣腸氣、止血、軟堅、排毒功能。應用於肝炎及癌症的治療,因其治療效果顯著,風靡于日本和韓國,暢銷不衰。桑黃子實體熱水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活性,對小百鼠肉瘤S-180抑制率為96.7%。桑黃又稱火木層孔菌、桑耳、桑哦、桑臣等。寄生于楊、柳、樺、櫟、松等樹木之上,分佈廣泛。
    野生桑黃靈芝,在許多古籍中均曾大力推崇其各種生理、免疫及治癌功能,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珍貴稀有的藥用真菌之一。兩千多年來,野生桑黃靈芝在中國醫學一直占有崇高地位且是最吉祥珍貴的調理滋補藥材,其價值甚至比人參的地位還高。<<神農本草經>>對野生桑黃靈芝的評價很高,是一種滋補強壯、扶正固本、延年益壽及鬆弛身心的珍貴藥材,並強調『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儘管野生桑黃靈芝自古以來,早已被我們中國歷代老神先所予肯定,但因野生桑黃靈芝往往生長於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當中,且數量甚為稀有而彌足珍貴,通常是王宮貴族養生療病用奢侈品並非一般尋常百姓之能力所能享用。而在葛洪的 <<抱朴子-仙藥篇>>(道家古籍):「此諸芝名山多有之,但凡庸道士,心不專精,行穢德薄,又不曉入山之術,雖得其圖,不知其狀,亦終不能得也。鬼神不以芝與人,人則雖踐之,不可見也。」,更描述了有德行的修行者才有機緣得到桑黃靈芝,否則就算近在腳邊也無緣領受!(在外觀上,此則更將桑黃靈芝神話化、神經化了。野生桑黃靈芝屬的生理活性物質包括:多醣、蛋白多醣、三帖類、超氧歧化酵素、凝集素、固醇類、氨基酸等。
    靈芝在我國用來治病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在記載上若有人因為重症將臨死亡,若可以在深山中找到千年靈芝則可以用來治病可使其病人恢復,那麼為什麼要找千年的靈芝而不是找尋一般靈芝呢?在推理上千年靈芝的涵藥量遠 高於一般的靈芝,如果我们將現代人所稱幾百年的靈芝與幾千年的桑黃靈芝做為比較,以科學的方式去解剖分析這幾百年的靈芝,則發現它除了表面含有藥量以外在內部則一點用處也沒有其實只是一塊木頭,因為它在生長的過程中孢子粉並沒有包覆在子實體中,就沒有活性而產生木質化。同樣的我們以科學的方式去解剖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它的結構是一層一層的子實體,而每一層子實體是需要30-40年生長而成的,在顯微鏡下我們可以看見每一層子實體中它將其孢子都鎖在每一層的中間,是因為在生長的過程中孢子在發芽時有一些孢子無法及時出孢,而新生長出來的子實體將其包覆,所以我們可以從中看見孢子粉是被鎖在每一層子實體中,而具活性不會木質化。而根據我們所做的研究中發現其實孢子粉中的藥性比子實體的藥性高很多,而桑黃兩者兼具所以它的功能會比一般的靈芝來的藥性強。
    桑黃的產地: 桑黃多生長於海拔500米 以上之天然雨林區,屬於可以多年生長的稀有藥用真菌,種類雖有二十五種但僅有四種可用,無菌柄的子實體有匯聚的年輪環紋結實的附著在樹幹上,主要生長在桑樹上也生長在楊屬樹,白櫟、櫸、樺樹上或杜鵑等闊葉樹上造成心材白腐。生長期可達數十年至千年,而生於桑樹上30年齡以上的子實體入藥最佳,但雖然桑黃生長在活的桑樹上但並非所有的桑樹都會長桑黃。在中國河北、山西、黑龍江省東部、吉林與哈爾濱、長白山林區、浙江、安徽、陜西與甘肅交界的自然保護區、河南、廣東、新疆、雲南、四川、及日本本州以南、菲律賓、澳洲、 新喀里多尼亞 、北美等地都有。
    在漢方中所指的桑黃其實就是指寄生在桑樹上等植物的硬蕈類總稱。味甘、辛、性平、無毒,清熱解毒、收斂止血、利五臟、宣腸氣。中國後漢時代所編撰的『神農本草經』的桑根白皮項目中有『桑耳』是指﹙寄生於桑樹的菇蕈,也包括了木耳類、木層孔菌型類在內。﹚同時記載黑色植物能夠治療婦女的白帶、血病、腹中硬塊、陰痛、陰陽寒熱 、無子。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鋼目﹚,則將其歸納在木耳項目中,軟耳是指木耳類,硬耳是指桑黃等木層孔菌類的硬蕈類。效果包括治療子宮出血、白帶、月經不順等婦女病,支氣管炎、氣喘、肺結核等呼吸系統疾病,胃痛、下痢、裏急後重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過度疲勞、淋巴腫瘤等。
    桑黃的成份 : 桑黃的天然子實體內涵有強化人體免疫系統的成份,並能夠在人類及動物體內活化生理功能,其中包涵150KD的高分子類多醣體β-(1-3)D葡聚糖、β(1-6)D葡聚糖、蛋白質結構的酸性雜聚糖α-(1-4)、三帖類、腺苷、脂肪酸(C22及C24的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礦物質及氨基酸。
    何謂高分子類多醣體 : 所謂的高分子多醣體是經由葡聚糖所合成的,而葡聚醣是以醣原、右旋醣苷 、纖維素等為代表,呈細長的鏈狀無數的相連成串,因為分子非常穩定,所以不溶於水,大致上可分α和β兩種,像α-葡聚糖是為澱粉類或右旋醣苷,β-葡聚醣則因其分子結構結合位子不同又分為β(1-6)D、β(1-4)D、β(1-3)D,β(1-4)D則是纖維素(紙),β(1-3)D具有抗癌活性,β(1-6)D是葡聚醣發揮功效的輔助側鏈與β(1-3)一起結合以不同的比例結合,在體內中結合成不同的變化。
    野生桑黃的多糖體:野生桑黃是「真菌之王」,從野生桑黃子實體中分離出的各種小、中、大多醣體, 其中大多數為β-型的葡聚糖,少數為α-型的葡聚糖。這些多醣按藥理特性可分為:抗腐多醣體、降血糖多醣體和其他多醣體之類。由於野生桑黃的種類、培養基質、生產環境、分離的方法和提取的過程不同,所獲得多醣體的理化特性、生物活性、分子量、單糖組合和結構形式及提取得率也不大相同,用於治療和保健的效果也大都不一樣。
    野生桑黃多醣的主要要功能為:1).調整血壓。2).降血脂、降血糖。 3).具有抗過敏的作用。4).增強人體的自然免疫力。5).對癌症有抑制及預防的效果。6).放射線保護(癌症治療期的最佳選擇)。
    野生桑黃多醣體的腫瘤功效一般認為是一種生物反應調節劑所誘導的。Janusz等(1989)發現不同濃度的β(1-3),β(1-6)glucan可自動釋放各種免疫反應及細胞激素,並發現不同種類之白血球是其高度專一性之受體。多醣體可經口服或腹腔注射,誘導抗腫瘤第一道防線的自然殺手細胞數目增加(Lee et al., 1995),或者刺激巨噬細胞產生interleukin(IL-10)等細胞激素來提升人體免疫機能,間接達到破壞癌細胞的作用。 研究發現,多醣體能迅速增加體內各細胞的能荷,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其中多醣D6對核酸、蛋白質的代謝和合成有顯著作用。試驗說明桑黃體內連續供給多醣D6能加速骨髓細胞的分裂增殖、促進骨髓細胞蛋白質、核酸的合成,還能促進肝臟細胞合成蛋白質,這與靈芝保肝的作用相符。此項研究證明了野生桑黃具有扶正固本,固體強基的藥效功能。
    並非所有的多醣體均有抗腫瘤效果,許多實驗顯示野生桑黃多醣的抗腫瘤效果,主要是以β(1-3)為骨架,β(1-6)為側鍵之glucan聚合物為主(Miyazaki and Nishijima, 1981;Sone et al., 1985;Hirohide et al., 1985;林, 1992)及最低以30 - 40 年生以上的野生桑黃才有醫治癌症的功效。

    此外,多醣體之分子量大小、分支形狀、空間結構,及其結合之蛋白質或脂質均會影響其活性. 研究亦發現以熱水從桑黃萃取之子實體多醣與培養菌絲體體外多醣有相似的多醣結構,且均對老鼠腫瘤(Sarcoma-180 solid tumor)有抑制作用。多醣體有抗肝臟纖維化的功能,可以降低血中Alkalinephosphatase和總膽紅素的值,並降低膠原蛋白(collagen)在肝含量. Kim和Kim(1999)發現以熱水萃取子實體所得之水溶性多醣,可保護DNA免於因紫外線或氫氧根破壞而造成鍵結斷裂。在日本目前有三種菇類的多醣體已投入抗癌劑行中。
    何謂桑黃三帖類 : 野生黃含有特殊桑三帖類-靈芝酸,它是野生桑黃產生苦味的主要原因,會依其品種、產地及生產條件而有所不同。目前已發現二百多種的三帖類。三帖類(Truterpenoids)化合物是桑黃的主要化學和藥效成分之一,桑黃中所含三帖化合物具有極為顯著的生理活性,另外三帖類亦為桑黃靈芝開始有性繁殖(出菇)的必需物質而以研究資料所得,桑黃内的三帖類最少要經過桑黃生長期三十年以上最有藥效。這也都說明在我國古代時當有需要以桑黃靈芝救命時為什麽要到深山内找尋千年桑黃靈芝的原因。
    在高度競爭的社會中,由於過度緊張的工作壓力,造成許多人肝臟負擔過度,或因農藥食品,環境污染的侵害,造成五臟六腑毒性的沈積,哮喘病也急劇上升,對此,三帖類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在這類化合物中,氧功能基因產生的苦味,擔任重要的角色。苦味化合物能穿透及吸收至感受器膜脂質雙層的非極性部份以及化合物的疏水部分,對苦味成分的產生均有重要的作用。一九八二年Kubora. T等人首次從赤芝子實體中分離得到三帖類化合物,目前對三帖類化合物研究最多的是日本,其次是中國(主要是上海)。
    不同種類的覃類其所含三帖類及含量均不同,因此對緩解各種疾病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有人把靈芝酸含量高低作為區分靈芝或覃類質量優劣的區分依據,這是很有道理的。
    對桑黃生理生化過程的研究表明,三帖類屬於微生物的二級代謝物(Secondary metabolite)。在桑黃生理生態和生活史研究中發現,在子實體的成熟過程,三帖類物質才得以生物化合完善,成為具有生理活性的三帖類成分。沒有經過子實體後期生化演變過程,三帖類含量幾乎沒有或非常非常微小,其未成熟子實體內三帖類含量也不多,通常只有成熟適齡的子實體,三帖類(1-3%)含量最多,這就是為什麼不同覃類的產品或製劑,其價格、成本、質量、功效截然不同的實質原因之一。
    三帖類的藥用功能:1).抑制癌細胞增生。2).促進肝臟之新陳代謝(護肝)。 3).降血脂、血膽固醇(防止心、血、腦疾病發生)。4).抑制組織胺而發揮抗過敏與抗發炎的作用。 由於三帖類的特殊性及其廣泛的生理功能,所以日本健康和營養食品協會(JHFA)認定三帖類(而非多醣體)才是判斷覃類或靈芝產品品質的重要指標。
    Morigiwa等(1986)發現ganoderic acid F在4.7x10 -6M 濃度時,即可抑制腎臟(ACE)的活性,而降低血壓。及Ganoderic-acid-A,B,C,D可抑制肥大細胞(mast-cell)釋放組織胺,進而防止過敏現象。Ganoderic-acidC2衍生物在40μM濃度時可抑制大鼠肝臟膽固醇合成達84%(Komoda et al., 1985)。
    Koyama等(1997)發現ganoder-acidsA,B,G,H等可抗神經傷害。
    E1-Mekkawy等(1998)以甲醇萃取得到的ganoderiol F及ganodermanontriol可以抑制愛滋病毒(HIV-1)生長及愛滋病毒之蛋白脢(HIV-1-protease)活性,此外,還發現0.17~ 0.23m 濃度下的ganoderic-acid-B,C1,H,α和Ganoderiol-A、B等可抑制愛滋病毒蛋白酵素50%活性。
    Min等(1998)發現由孢子中分離出新的三帖類lucidumol-A及ganoderic-acid B,證實在混合其他三帖類於20~ 29mM 濃度下,可抑制愛滋病毒之蛋白酵素50%活性,進而抑制愛滋病毒擴張。
    Su等(1999、2000)發現ganoderic-acidS(GAS)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使血小板凝集抑制劑PGE-1誘導cyclic-AMP合成,並與PGE-1協同作用抗血栓形成。GAS在大於12.5μM濃度時可抑制血小板凝集,特別是對誘發血小板凝集的物質,如adenosine-diphosphate-fibrinog in有較強抑制力(Wang, 1994)。
    血液在血中凝固所造成的血栓是造成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血管病之原因之一。

    野生桑黃特有天然類似類固醇的成份 : 因為副作用而產生問題的類固醇(腎上腺皮質激素),在許多蕈類中卻是一種天然成分。因為不是化學合成物,所以不會有副作用或反彈現象,在體內能夠好好的工作。像野生桑黃或巴西蘑菇等蕈類能夠治療疾病,應該都是由這些類似類固醇的成分發揮作用所致。類固醇劑的反彈現象是自由基造成的。類固醇劑會抑制細胞產生自由基的反應系統,是能夠抑制症狀的藥物。等到症狀消失、停止使用類固醇時,反應系統又會出現過剩的活動,使得自由基大量產生。雖然蕈類具有類似類固醇的構造,但是卻可以暫時巧妙地抑制自由基。化學合成的類固醇當然和天然物不同,許多天然物質的類固醇成分還是未知的,而且和藥劑的類固醇構造完全不同。這些我們所不知道的多餘成分,卻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野生桑黃中的氨基酸: 氨基酸存於身體各處,而且體內幾乎沒有不需要氨基酸的部分,體內的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要素,具有重要的機能,而氨基酸可以隨機應變身體之所需求。針對野生桑黃(研究所用的野生桑黃靈芝全部由泰國的Amazing Grace Health Products提供)在荷蘭科學家Dr. L.J.L.D. Van Griensven , Plant Research International, 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Centre, Holland所做的研究中發現,它涵有人體必須氨基酸與非必須氨基酸. 以下是其詳細的分析:
    1) Asparagines 天門冬氨酸 12.6% 非必須氨基酸
    天門冬氨基酸:它可以增加活力,對消除疲勞頗佳。並協助細胞運作及DNA/RNA的形成
    2) Threonine 酥氨基酸 8.8% 必須氨基酸
    酥氨基酸,幫忙維持體內蛋白質平衡。它對膠原蛋白及彈性蛋白的合成十分重要‚與天門冬氨基酸及蛋氨基酸結合時,能夠協助肝功能和驅脂作用此重要氨基酸也可協助控制癲癇突然發作。
    3) Serine 絲氨基酸 9.6% 非必須氨基酸
    絲氨基酸,對脂肪與脂肪酸的新陳代謝、肌肉生長及免疫系統等都是需要它輔助免疫球蛋白及抗體的製造。
    4) Glutamine+ 麩氨醯氨
    是製造麩氨酸的主要原料
    5) Glutathion 麩氨基酸 10.5%   非必須氨基酸

    麩氨基酸,是增加神經衝動的傳導。它代謝糖、脂肪。腦細胞轉變麩氨基酸成為一種調節細胞活力的化合物。
    6) Proline 脯氨基酸 5.4%   非必須氨基酸

    脯氨基酸,是協助膠原蛋白的製造‚改善皮膚的質地。它也修復軟骨組織、強化關節、肌腱及心肌。
    7) Alanine 丙氨基酸 5.7%   非必須氨基酸
    丙氨基酸,可以協助葡萄糖代謝的氨基酸,葡萄糖是提供身體能量的一種單醣。
    8) Glycine 甘氨基酸 6.9%   非必須氨基酸
    甘氨基酸,可以延遲肌肉的退化。它是中樞神經及前列腺必須的氨基酸。
    9) Valine 頡氨基酸 7.6%   必須氨基酸
    擷氨基酸,可與亮氨基酸及異亮氨基酸一起使用,可促進肌肉新陳代謝、組織修復及氮平衡。
    10) Methionine+甲硫氨酸
    能分解脂肪預防肝及動脈的脂肪積聚降低膽固醇。
    11) Cysteine 副胱氨酸 0.9%    非必須氨基酸
    副胱氨酸,是治療燒傷及手術後的傷口不可獲缺的它幫助治療呼吸道的痰液排出例如支氣管炎,且在抵抗疾病的白血球活動上扮演一要角。
    12) Isoleucine 異亮氨酸 6.2%   必須氨基酸

    異亮氨基酸,是形成血紅蛋白(hemoglobin)必須的。缺乏時可導致類似低血糖症的症狀。
    13) Leucine 亮氨基酸 12.2%   必須氨基酸
    亮氨基酸,是促進骨頭、皮膚、肌肉組織的修復由其是開刀後的復原者應攝取的補充品。適量的亮氨基酸才不會產生低血糖症。
    14) Tyrosine 酪氨基酸 2.4%   非必須氨基酸
    酪氨基酸,可以幫助焦慮、憂鬱、過敏、頭痛等症狀的治療。它輔助黑色素(皮膚頭髮的色素)製造,及腎上腺、甲狀腺與腦下腺的功能。
    15) Phenylalanine 苯丙氨基酸 4.1%   非必須氨基酸

    苯丙氨基酸,通常用來治療憂鬱症。它產生各種神經衝動傳物、大腦用來合成降腎上腺素及多巴氨侒的原料‚協助記憶、學習、肥胖症。
    16) Ornithine 鳥氨基酸 0.1%
    鳥氨基酸,和精氨基酸與肉鹼能代謝過多體脂肪‚是免疫系統與肝臟不可或缺的‚具有保護腸道的功能。
    17) Lysine 離氨基酸 2.6%   必須氨基酸
    離氨基酸是建構人體蛋白質極重要氨基酸‚可以保持體內氮的平衡‚能協助身體吸收及保留鈣質‚它可以干擾一般疱疹、唇疱疹及生殖器皰疹的生長‚還能協助抗體、荷爾蒙、酵素的製造及膠原蛋白形成與組織的修補。另外並可以幫助製造肌肉蛋白降低血清脂肪。



    18) Histidine 組織氨基酸 1.5%   必須氨基酸

    組織氨基酸,是治療過敏、風濕性關節炎、貧血、潰瘍等病,及製造紅血球、白血球,都要此氨基酸。
    19) Arginine 精氨基酸 3.0%   必須氨基酸
    精氨基酸,是合成NO(一氧化氮)必要成份是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它可以阻礙腫瘤及癌細胞的生長‚幫助肝臟解毒‚有助生長激素的分泌及健康免疫系統的維持‚去除氯的毒性‚增強男性精子的數目‚有助腎臟疾病及外傷。是合成蛋白質合成及正常發育所需‚也有助於膠原蛋白質的增產‚肌肉熱量代謝時用來合成肌酸在人體中扮演相當重要之角。所以我們從此研究中可以知道為什麼桑黃靈芝那麼好,為什麼它可以幫助身體製造人體所需要的養份、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及對抗癌症。

    除了Dr. L.J.L.D. Van Griensven 所發現的氨基酸外, Dr. L.J.L.D. Van Griensven 還發現野生桑黃靈芝能刺激巨噬細胞產生interleukin(IL-10)等細胞激素來提升人體免疫機能去醫治人體自身免疫疾病,例如: 過敏症, 高血壓, 糖尿病, 痛風, 關節炎, 氣喘等. (IL-10 為現時各國科學家及醫學研究人員對醫治癌症及愛滋病的重大研究).

    實驗證明桑黃靈芝一般毒性實驗也沒問題; 那麼桑黃的安全性又如何呢?

    以下介紹桑黃的一般毒性實驗: 實驗對象的成分是桑黃的j菌絲體k菌絲體熱水浸出成分l培養濾液這三種。 各成分的投與量,分為日本厚生省GLP規定的界限量(體重 一公斤 使用二公克)及其半量(體重 一公斤 使用一公克),進行調查。老鼠又分為公鼠群和母鼠群來觀察。投與方法是絕食五小時後,經口強制餵食。十四天後之後,針對十二群的投與群與一個對照群的一般狀態、中毒症狀、死亡例等進行觀察。觀察結束後再解剖實驗動物,調查主要臟器是否出現病理學的變化。結果,包括對照群在內,沒有任何一隻老鼠死亡。投與五小時內,調查的「暫時性變化」方面,包括對照群在內,全部的老鼠都無異常。在十四天的觀察期間內,沒有出現急性中毒等特殊的症狀,體重也沒有異常改變。至於解剖結果,並沒有發現特殊的異常或變化,所以結論是「體重 一公斤 使用2公克以下的攝取量不會出現毒性徵兆」。基本上,當成健康食品或醫藥品的成分來使用。經由這個實驗,就可以確認桑黃的安全性。

    己在韓國及日本採用作醫治癌症的藥物 - 野生桑黃靈芝

    在最近這幾年中,人們開始注意到桑黃 (Phellinus Linteus) 這種藥用蕈對醫治癌症的特效性。許多日本及韓國的醫學研究者早已經確認桑黃具有絕佳的抗癌力(抗腫瘤活性)。於一九八○年代時韓國跟著最先研究桑黃的日本開始對野生桑黃進行正式的研究。直至一九九三年,韓國政府終於正式許可桑黃成為第一種以蕈類作為抗癌劑的醫藥品。及至數年前,日本也將桑黃當成健康食品,正式進口販售,於是使用桑黃者大大激增。昔日應用蕈類研究所就針對以巴西蘑菇 (Agaricus) 進行相同的研究。結果發現,桑黃的抗腫瘤及抗過敏等活性都優於巴西蘑菇,抗腫瘤率高達97.6%.

    現代社會中眾人最困擾的疾病如,癌症、過敏疾病、心臟病、腦中風或糖尿病等,幾乎都和自由基等物質有關。然而,現代醫療對此卻束手無策。提到抗氧化物質,一般人容易聯想到維他命C、E、β胡蘿蔔素。其X只要大家積極攝取,消除壓力,同時避免化學物質,就可以防止日常生活中的自由基危害。不過,似乎很大多數人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而桑黃靈芝其有效成分的抗氧化性,相信可以為大家帶來福音。  

    日本及韓國大學及癌症醫療機構致力於研究桑黃以往不為人知的抗腫瘤活性及提出大量對桑黃藥效的研究報告成果; 桑黃對許多患者都發揮驚人的功效;食用過後,癌症患者幾乎全都出現抗癌劑副作用減輕的效果,而且能夠抑制自由基之害到最低限度。因此服用桑黃,對於預防癌症、過敏性疾病、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的併發症等,是非常有效。  

    目前己知道野生桑黃在抗腫瘤率排名第一, 達到97.6%

    在中國,野生桑黃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長生藥。在日本江戶時代,除了女島之外,也有自生於八丈島桑樹上的良質野生桑黃。在這兩個島採到的野生桑黃,被當成漢方藥來利用。最近,健康食品業及癌症患者都知道「野生桑黃是對癌症特別有效的蕈類」。事實上,這並不是新的資訊。

    一九六八年,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所的化學療法部、及東京大學藥學部的研究團體,曾經進行過大量有關於蕈類抗腫瘤性的實驗。當時,在美國及世界各國主張蕈類所含的多醣體成分對癌症有效的研究,如火如荼的展開。蕈類豐富的日本,當然也進行相關的研究,後來製造出抗癌劑多孔菌粉末。在一連串的實驗中,一九六八年所進行的研究是相當獨特的一種。實驗所使用的各種蕈類,包括大家從乘未曾聽過的「野生桑黃」。實驗是將癌細胞移植到老鼠皮下,再將各種蕈類的熱水萃取劑注射到老鼠體內。使用的是野生桑黃、日本松蕈、光蓋庫恩菇、毛柄金錢菌及香菇等一般人所熟悉的蕈類。其中還包括癌症免疫療法的藥劑「多孔菌粉末」的原料採絨蓋菌(香菇也可以製造出「多孔菌粉末」)。實驗結果發現,野生桑黃的腫瘤抑制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六.七而位居第一,超越確認具有藥物作用的香菇或採絨革蓋菌,獲得「對抗癌症最有效的蕈類」的寶座。不過,後來因為很難進行人工栽培,所以野生桑黃對各種疾病的研究無法順利展開。

    日本名醫師森重福美醫學,理學博士DR. FUKUMI MORISHIGE,M.D., PHD現正應用靈芝致力研究癌症的治療。 森重福美博士是一位擁有最多諾貝爾醫學得獎的美國聯邦,萊納斯。波林科學醫學研究所LINUSPAULING INSTITUTE OFSCIENCE & MEDICINE的研究員,他亦在歐美的醫學界有相當的地位,也是國際癌症醫學權威人士。 他在「我與靈芝的邂逅」中提到;「現在的新醫學認為每天服用適量或者多量的維他命C,並不會對人體產生害處。九十多歲高齡去世的萊納斯.波 林 博士(DR. LINUS PAULING)每天服用十八公克(18,000mg)的維他命C,我自己每天也服用十二公克(12,000mg)的維他命C。本人認為即使是健康的人士,每天也應該最少要補充一至二公克(1,000~ 2,000m g)的維他命C,這對健康會非常有益的」。」

    「野生桑黃靈芝的『多糖體』(Polysaccharide)對抑制癌細胞相當有效,這個研究結論以日本最早研究出來,畢竟日本也是應用中藥治病的國家,對多糖體的研究比其他國家多。因而使得多種野生桑黃靈芝在日本及韓國已經被批准為作為幫助治癌藥物。 多糖體何以帶來對生物體的治癌效果呢?原來多糖體是高分子,分子量高達百萬計,但這種高分子在腸管不易被吸收,因此必將其分子低化,只要和維他命C並用,這樣多糖體就會低分子代而容易吸收,一百萬的高分子化為三萬以下,如此一來,多糖體變成聚分子(Oligoglucan)非常容易被吸收,而且會對免疫機能起作用,刺激大食細胞(Macrophage)。(Macro就是「大」的意思,這種細胞無論何種異物都可以吃掉,所以叫做大食細胞)。 身體活動正常時,這種大食細胞不大活躍,但是一旦有異物(細菌或過濾性病原體)在生物體內出現時,就會活躍起來。要擊退這種細菌異物,最初是由血液中的白血球對抗的,但是遇上慢性疾病等性質較惡劣的細菌白血球就應付不來,這時候就要輪到淋巴球出擊了。然而一旦連淋巴球也無法取勝,最後就只有依賴大食細胞。『睡獅一旦出擊,必定會不同凡響』。 大食細胞一互出擊,便能一舉將異物鏟除,令癌細胞等被消滅掉。由電子顯微鏡可觀察出,大食細胞的體積約為癌細胞的十分之一,但是大食細胞卻有消滅癌細胞的威力。由此可知大食細胞的作用對於人體是何等的重要,然而這些大食細胞卻不易甦醒過來,對於生物體而言,使它們醒覺是極重要的關鍵。而促使它們甦醒的職務是由聚分子來擔任,野生桑黃靈芝則具有製造聚分子的功效。 另外癌細胞不像細菌一樣從外間傳染得來。它本來就是身體裡眾多細胞的一員,由於變異成了有害身體的異物。因為它本來就是自己人,如今卻變成了「叛徒」。所以,白血球不容易分辨它的身份,於是任由它增殖擴散。其結果自然會危及生命。野生桑黃能令到身體裡的超氧(一種活性氧氣)含量增加然而使細血球就激活,吞噬功能便會大大加強。癌細胞不容易被白血球辨識出來,正由於它的電位接近正常細胞。因此,很容易躲過了白血球的偵察。如果身體裡的超氧供應增加,白血球的敏感度便會大大提高,癌細胞雖然電位接近正常細胞,但總是與正常的有點差距的。由於白血球的辨認靈敏度提高了,所以,癌細胞就逃不過被白血球吞噬的命運。當白血球接近癌細胞時,白血球會伸出偽足,刺破癌細胞的細胞膜,細胞液因而流出,令細胞核膨脹破裂,跟著萎縮死亡,癌細胞就此給消滅掉。

    文章摘錄自網路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