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專家講座與藥用菇與經驗分享


Dr.Liang 淺談金頂側耳與研究現況

  • 發佈日期:2012-05-06
  • 照片說明文字淺談金頂側耳與研究現況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系 梁志欽

    一、前言

    金頂側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在中國大陸又名金頂蘑、榆黃蘑、玉皇蘑,在台灣則以珊瑚菇、黃金菇、玉米菇或玉皇菇為名。分類地位隸屬於真菌門 (Eumycota)、擔子菌亞門 (Basidiomycotina)、層菌綱 (Hymenomycetes)、傘菌目 (Agaricales)、側耳科 (Pleurotaceae)、側耳屬 (Pleurotus) (4)。主要分布區域在中國大陸東北地區,河北、廣東、貴州、雲南、西藏等地亦有分布(3)。金頂側耳多生於榆、棟、胡桃等闊葉樹的枯木或倒木上,在雲南多生於核桃樹、柳樹的倒木上,故在當地俗稱核桃菌、柳樹菌、楊柳菌(3)。其子實體叢生,菌蓋金黃色至草黃色,近漏斗形,直徑約3-10 cm;菌摺白色,不分叉,與菌柄延生;菌肉白色,具有濃香味,可口;菌柄偏生,白色至淡黃色,基部相連(4)。

    金頂側耳菌種被引進台灣後,最近幾年廣被菇農栽種,市場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多。為了要讓大家對金頂側耳有多一層認識,本文特別針對栽培方法和生理活性研究的現況作個說明。

    二、栽培方法

    金頂側耳在實驗室中培養,其菌絲最適生長的酸鹼度為6.0,溫度為25℃。以三種不同配方的木屑培養基進行菌絲培養和出菇試驗,結果顯示菌絲在以混合闊葉木屑、米糠、豆粉及碳酸鈣,重量比為89.5%、5%、5%及0.5%的培養基生長最快,且生物效率亦最高,可達61.0%。在田間栽培試驗下,接菌後第30天出現原基體,第35天開始採收鮮菇(目前最快紀錄為接菌後21天即可採收)。在前50天採收期間出現五個採收潮,而每潮菇體採收的時間為七至九天,每個採收潮的間隔時間為10至14天,但第四潮與第五潮間隔時間縮短為七天,第五潮以後則未出現明顯的採收峰且產量已降低。在為期80天的採收期間,其生物效率降為46.3%。整個栽培過程中,金頂側耳不需要變溫刺激即可出菇(6)。

    分別以金頂側耳的液體菌種和木屑菌種做為接種源,進行菌絲生長、出菇時間和產量的比較。無論在菌種生產速度、菌絲開始萌發時間、菌絲長滿栽培瓶時間及平均出菇時間等方面,液體菌種均較木屑菌種快;另在單瓶平均生產量、單朵子實體的平均重量和生物效率等方面,液體菌種亦較木屑菌種高(7)。

    金頂側耳在出菇時期,產量會呈波浪狀起伏(如圖1),對菇農而言,容易造成每日工作勞逸不均,雇工不易,並且可能會多出額外的人事成本。曾有菇農在栽種金頂側耳時,按照筆者建議的生產調節規劃,即每週接種一批太空包送入栽培場,結果產量紀錄呈現如圖2的理論曲線圖形,每日生產量穩定,菇農因而可進行企業化經營。除此之外,在栽培的過程還須注意以下數點:

    1.木屑太空包栽培金頂側耳可採用直式或橫式排包法,兩者對產量差異不大。直式排包法的優點為子實體菇形較美,缺點為菇舍內可擺放的太空包數較橫式排包法少。以橫式排包法栽培的優缺點則與直式排包法相反(5)。

    2.原基體出現後,即可進行開包。為了日後採菇的方便,可在環頸部位割包,或類似香菇栽培方式進行割包,但須注意補充濕度後,若有水分殘留在木屑培養基表面則易遭到雜菌生長(5)。

    3.菇蕾出現後除須注意補充濕度外,應避免讓風直吹菇體,尤其是乾風會造成菇體乾掉並停止生長,進而影響品質與產量(5)。

    4.光線的有無會影響菌蓋的顏色,若光源低於100 lux,菌蓋的顏色呈白色至黃白色,若超過100 lux則菌蓋的顏色呈金黃色。因此,栽培管理時原基體出現後,栽培環境應有適度的光線,使子實體的外觀增色,可提高商品價值(6)。

    三、生理活性研究

    1.前人研究

    根據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所長黃年來編撰的中國大型真菌顏色圖鑑(4)中記載,金頂側耳具有滋補、強壯的功效,可治療腎虛、陽萎和痢疾。最近的研究發現,從金頂側耳子實體萃取分離的1,3-β-glucan多醣體具有抗腫瘤的功效(12);以液體培養的菌絲球萃取液連續口服15天,對小白鼠(1.4×10-4ml culture liquid/kg•day)的體液免疫系統和細胞免疫功能均有明顯的增強作用(1);而金頂側耳液體培養所產生的多醣經實驗結果顯示,具有抗疲勞、提高免疫力及延緩衰老等作用(2)。

    2.抗致突變試驗

    金頂側耳的子實體和菌絲體分別以水萃取、酒精萃取、chloroform-ethyl acetate-methanol(CEM)萃取和離子交換樹脂等處理,得到的水萃取物、CEM萃取物、水溶性多醣和粗蛋白液,再進行Ames test和spore rec-assay以了解子實體和菌絲體是否為致突變物。結果顯示上述萃取物或物質皆具有抗致突變的特性,尤其以CEM萃取物抗致突變能力最高,其次依序為粗蛋白液、水萃取物和水溶性多醣(子實體和菌絲體均是)。這些物質抗致突變最低濃度分別為0.2 mg/ml、0.4 mg/ml、1 mg/ml、5 mg/ml,且均隨著濃度越高,抗致突變能力越高(11)。

    3.免疫促進和抑癌試驗

    金頂側耳經GYP broth液體培養後,其醱酵液以95%酒精進行水溶性多醣體沉澱,經超過濾(ultrafiltration)後收集105Da以上的多醣體分子,經分析其單體結構主要為葡萄糖和甘露糖。同時進行動物試驗,發現每日餵食劑量分別在10、30或50 mg/kg,連續12天後,對免疫細胞T cell、CD4+ cell、CD8+ cell和macrophage的數目均比未餵食水溶性多醣的小鼠有增加的效果,尤其以50 mg/kg的劑量最為明顯。將sarcoma-180注入小鼠腹部,待其產生腹水後,取出腫瘤細胞,再以3×106 tumor cells/mouse之量注入試驗小鼠腹部,第二天起每日分別餵予3、10和30 mg/kg 的水溶性多醣,連續餵養20天後,發現所出現的肺腫瘤數目較控制組減少35%、63%和74%,由此可證實金頂側耳的水溶性多醣對pulmonary metastasis腫瘤的增生具有抑制作用(9&10)。

    四、結語

    金頂側耳在台灣的發展與推廣至今不超過5年,早期許多消費者見到其鮮豔的金黃色菌傘,都會懷疑是否具毒性。經由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其子實體或菌絲體均不具毒性,且還能夠提高免疫力和抑制某些癌細胞生長等生理功能。在許多菇類中,金頂側耳應可歸類兼具食用和藥用的菇類,當然今後仍應更積極研究其是否具有其他生理功能,以拓展其應用價值和提升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沛、宋啟印. 1993. 金頂蘑對動物機體免疫系統的影響. 中國食用菌12(2):25-26.

    (2) 王謙、閻蕾蕾、王永利、張永健. 2001. 金頂側耳的深層液體培養及相關檢測. 第五屆海峽兩岸真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8-12頁. 8月20-21日. 台北.

    (3) 張光亞. 1985. 雲南食用菌. 第76-77頁. 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

    (4) 黃年來. 1998. 中國大型真菌原色圖鑑. 第94頁. 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

    (5) 梁志欽. 2000. 金頂側耳之栽培. 農業世界204:71-73.

    (6) 梁志欽、吳秋曄. 2002. 金頂側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栽培條件之研究. 台灣農業化學與食品科學 40(6):401-406.

    (7) 梁志欽、吳秋曄. 2002. 液體菌種對金頂側耳產量的影響. 第七屆生化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351-355頁.6月28-29日.明志技術學院,台北.

    (8) 梁志欽、吳秋曄. 2004. 金頂側耳的研發. 食品工業36(5):33-47.

    (9) 王進琦、胡淑惠、梁志欽、葉其鎔. 2003. 食用菇之利用及開發---以猴頭菇及金頂側耳為例. 三生農業的挑戰研討會論文集第69-81頁. 12月22-23日. 農委會、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屏東科技大學主辦.

    (10)Jinn-Chyi Wang, Shu-Hui Hu, and Zeng-Chin Liang. 2005. Optimiz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from 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with submerged culture and its antitumor effect.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SCI) (Accepted)

    (11)Jinn-Chyi Wang, Shu-Hui Hu, Zeng-Chin Liang and Min-Yen Lee. 2005. Antigenotoxicity of extracts from 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In press) (SCI)

    (12)Zhang, J., Wang, G., Li, H., Zhuang, C., Mizuno, T., Ito, H., Suzuki, C., Okamoto, H., and Li, J. X. 1994. Antitumor polysaccharides from a chinese mushroom, “Yuhuangmo”, the fruiting body of 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Biochemistry 58:1195-1201.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